白芽奇蘭茶
平和白芽奇蘭是烏龍茶新良種,白芽奇蘭茶因其鮮葉芽尖帶白毫成茶具有獨特的類似蘭花香氣而得名。平和白芽奇蘭主產茶區土壤主要為微酸性紅壤, 土層深厚,養分含量高,且土壤中富含硒,土壤中硒含量介于0.157-0.924mg/kg,富硒土壤(硒≥0.4 mg/kg)與茶葉主產區基本重疊。茶樹是一種吸收、富集硒元素能力很強的植物, 而葉片是硒積累的主要器官,硒能夠顯著促進早春茶樹提前發育,提高產量,提高茶多酚、氨基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使茶湯的感官品質甜味、香氣顯著提高,苦味、澀味顯著下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白芽奇蘭茶很快從“藏在深閨人未識”,一躍名揚天下。如今,它已是漳州茶葉栽培面積最多的品種,和鐵觀音、武夷巖茶、閩北水仙、永春佛手一起躋身福建五大茶葉名品行列。在平和,白芽奇蘭茶種植十萬畝,年產量達八千多噸,產值五點五億元,遠銷港、澳、臺及日本、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時下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白芽奇蘭茶沒有遇到降價和滯銷問題,反而逆勢旺銷,今年開春以來訂單應接不暇,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由于白芽奇蘭茶的產地海拔達800米,茶樹病蟲害少,沒有使用農藥。制作時采用中國傳統制作工藝,既符合人們的飲茶習慣,又有健康保健作用,符合國際市場對有機茶的要求。因此,近年來,白芽奇蘭茶暢銷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受到國外顧客的歡迎。
產業布局
白芽奇蘭茶是福建省平和縣名優特產品,是平和縣三大農業綠色食品之一,現已成為平和縣西部山老區的特色經濟與富民興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平和白芽奇蘭茶系平和縣農業局茶葉站和崎嶺鄉彭溪村科技人員經十多年努力從地方奇蘭群體單株選育成功的福建省烏龍茶珍稀良種,其芽梢白毫明顯,成茶品質具有獨特“蘭花”香氣。白芽奇蘭茶選育成功以來,在國內外評比中屢獲殊榮;1989年以來,先后十多次分別榮獲“福建省優質茶獎”和“福建省名茶獎”殊榮,1994年獲首屆閩臺“天福杯”頭等獎,1996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7年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國際輕工博覽會金獎”,1998年獲“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中國99昆明世博會福建省特色產品展會金獎”,2000年獲北京“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2000年12月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茶葉(白芽奇蘭)之鄉——平和”。2001年獲“中國茶——國際交流會暨中國星級茶王賽:四星級茶王及名茶獎”。在97年福建茶葉品質鑒評會暨“九峰杯”白芽奇蘭茶五大獎賽上,以500克茶葉拍賣18萬元創當年全國同行業之最。 平和縣地處閩南金三角漳州市西南部,全境面積232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60萬畝,耕地35萬畝;全縣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霜日6——10天,年平均降雨量1663毫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長青,境內山巒起伏,山高霧多,土壤肥沃。特別是崎嶺鄉、九峰鎮等西部鄉鎮是一個山多、人多、耕地少的山區,農民以茶葉收入為主,得天獨厚的環境和當地傳統精湛的制茶工藝靈巧地結合,創造出色、香、味、形超群的白芽奇蘭茶名牌。白芽奇蘭茶盛產于閩南第一高峰,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腳下。近幾年來,在省、市有關部門和平和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白芽奇蘭茶種植規模日益擴大。至2001年底,全縣白芽奇蘭茶種植面積達5萬畝,總產4200噸,產值近兩億元。 白芽奇蘭茶的采制考究,工藝精細。從白芽奇蘭茶品種樹上采下的鮮呈要經過涼青、曬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足干等十道工序制成毛茶,再經過精制為白芽奇蘭茶品茶。為加強白芽奇蘭茶的生產和銷售管理,平和縣人民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平和縣白芽奇蘭茶開發中心”,以此為龍頭核心,帶領平和陽山茶廠、崎嶺天用白芽奇蘭茶開發中心、九峰茶葉有限公司、九峰雙塔茶莊、九峰碧溪茶葉有限公司、九峰盛源茶葉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白芽奇蘭茶加工的骨干企業加工白芽奇蘭茶,年加工的白芽奇蘭茶占全縣80%以上。各骨干企業充分協作,取長補短。目前,白芽奇蘭茶系列產品開發成效顯著,已注冊商標的有“白芽奇蘭茶”、“彭溪”、“天崠”、“白芽”、“九豐”、“大崠山”、“人像”、“新山”、“太極”、“萬寶山”等系列產品40多種,初步形成了品種齊全,高中低檔搭配,包裝多樣化、方便化,外觀包裝上檔次的精品系列,基本滿足各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白芽奇蘭茶產品暢銷閩、粵、瓊等省及港、澳、臺等地區,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
歷史
相傳明成化年間,開漳圣王陳元光第廿八代嫡孫陳元和,游居平和縣崎嶺鄉彭溪水井邊時,發現有一株茶樹,枝稠葉茂,其芽梢呈白綠色,葉片青翠欲滴,茶葉發出自然茶香,氣味似蘭,清沁心脾,遂采其芯葉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葉清香濃郁,沖泡后香氣徐發,飄散出蘭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滿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因芽梢呈白綠色,帶有奇特的蘭花香氣,故人們取名為白芽奇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