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豬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巴彥豬肉色澤鮮艷、肉體有彈性、瘦肉率高、表皮光潤。2008年8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巴彥豬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產業布局
巴彥豬肉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黑龍江巴彥縣內的18個行政鄉鎮,即巴彥鎮、松花江鄉、富江鄉、巴彥港鎮、西集鎮、豐樂鄉、興隆鎮、紅光鄉、萬發鎮、德祥鄉、天增鎮、山后鄉、黑山鎮、龍泉鎮、華山鄉、龍廟鎮、洼興鎮、鎮東鄉。其中小城鎮10個(兩個建制鎮)、16個村(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村)、1351個自然屯、4個國有林場,2個國有原種場、1個國有種畜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5′53″-127°42′16″,北緯45°54′28″-46°40′18″。2007年,巴彥縣商品豬量為200萬頭。截至2008年底,巴彥縣境內3135.2平方公里區域劃定為巴彥豬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保護范圍。保護區面積為31.33萬公頃。
歷史
民國六年(1917年),《巴彥縣志》記載:“巴彥漢晉時期為夫余之地”。據張向凌《建議學點黑龍江省歷史》所述:夫余約建國于公元前三世紀即戰國末期?!逗鬂h書·夫余傳》記載:“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者、大使、使者。”可見,巴彥縣養豬業由來已久。清代咸豐年間(1860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在巴彥縣設立開墾行局,進行土地的大量放墾,養殖的豬以該地的豬為主。20世紀50年代,巴彥縣引進長白豬與該地豬雜交,生產出優質雜交豬,瘦肉率明顯提高。20世紀80年代,隨著引進豬種的增多,開始繁殖二元雜交豬,豬的質量明顯提高。20世紀末,巴彥縣通過引進的杜洛克、英系長白、比系長白、大約克夏該地豬等三元、四元雜交,生產出高瘦肉率的優質種豬。全豬的瘦肉率都在70%以上,同時巴彥縣聘請省內畜牧專家,結合黑龍江省高寒地區的實際在實踐中創造了莊氏養殖法。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土壤共有9個土類,19個亞類,32個土屬,計62個土壤類型。9個土類是暗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泛濫土、沼澤土、泥炭土、水稻土和沙土。全縣幅員面積3135.2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31.33萬公頃,耕地面積22.67萬公頃,耕地中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肥力較高的土壤約占90%以上。腐殖質層厚度達20-7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3.72%,含氮0.168%,含磷0.99%,含鉀1.80%,pH值6.7,呈中性。全縣地勢東高西低、北崗南平、中部多丘陵,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62%,地理形狀為楔形,海拔最高為564.3米,最低海拔110米。 水文情況:巴彥縣有較大河流14條,河道總長475.7公里。全縣地下水資源存儲量6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供給量為3.97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為2.224億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5.73億立方米,人均水量為869立方米,畝均水量212立方米,包括水系、水源和水質情況及影響因子。 氣候情況:巴彥縣地處中高緯度,屬中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風,濕潤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風,干燥嚴寒。年平均氣溫為3.1℃,最高氣溫曾出現過37.9℃,最低氣溫達-42.5℃,年≥10℃活動積溫為2658.4℃,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82.2毫米,年平均日照為2669.4小時。5-9月份作物生長期日照為1252小時,占全年總日照的46.9%,歷年平均初霜期為9月21日,歷年平均無霜期為131天。全年結凍期為145天左右。包括季風、溫度、濕度、日照和降水等特殊氣候因子。